國科會「新冠肺炎防疫與治理之人文社會反思計畫」
子計畫三:新冠肺炎的文化想像與社會衝擊之人文反思
何處安「心」?給大疫時代的「精神分析關鍵詞」論壇
第二場
活動報名連結:https://reurl.cc/8qWjno
時間:2023年3月24日(週五)14:00-16:30
主持人:丁乃非(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)
不夠時間好好來哀悼
與談人:黃宗慧(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)
成為「破口」的他者
與談人:顧玉玲(台北藝術大學文學所助理教授、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召集人)
面容,bīn-iông,face
與談人:葉思含(精神分析取向社工、台灣拉岡實踐與推廣協會成員)
回應人:
黃詠光(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)
張馨文(文化研究博士、精神分析實踐者)
論壇簡介:
2020年春節前夕在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,至今接近三年。疫情初期,全世界各個國家先後進入「緊急狀態」,各種防疫措施將人與人的連結切斷,衝擊每一個人的日常。兩年多來,史無前例不停變種的病毒,帶走全球六百多萬的生命,在台灣亦已造成上萬人死亡。這場災難,至今仍看不到盡頭,卻似乎成為日常。從隔絕清零到共存日常,面對如此龐大的死亡數字與失去,,面對自然與政治下的疫情的種種未知,在哀悼與忘卻之間,恐慌與麻木之間,瘟疫的年代裡,該怎麼去愛?
二十世紀初由佛洛依徳(Sigmund Freud)所創立的學門精神分析,對人「心」提出新的觀點:人所感知的世界與其帶來的喜怒哀樂,皆受到無意識所支配。所知所感的「心理現實(psychical reality)」與當下的「真實世界」是脫節的。這樣的「發現」,為「自我」、「真實」與「世界」之間的關聯畫上一連串的問號。
置疑與尋答是療癒的,這是古今中外許多哲學與宗教皆明白的道理。精神分析不只是一門在診間應用的臨床技藝,也是直面變動、未知與充滿災難的世界,與令人困擾甚至恐懼的人性與慾望所產生的種種疑問,召集眾人加入追求真理與療癒的持久戰。
疫情期間,英國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師羅絲(Jaquline Rose)撰文〈 成就自己的死亡(To Die One’s Won Death )〉,討論佛洛依德在西班牙流感期間失去摯愛的女兒,他對思索「死亡驅力(death drive)」的探問如何是療癒的。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(Giorgio Agamben),在極力反對政府封城時,亦透過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的哲學資源,撰文反思〈 何謂恐懼(What is Fear?)〉。他們皆以單一的關鍵概念,直指疫變經驗的核心問題。
本系列論壇將邀請國內外的對精神分析有所鑽研的學者、文化工作者與臨床工作者,從研究工作、個人生命經驗、臨床實踐出發,為未知與災難的時代的來臨,提供有助於與社會安「心」的思考工具:「精神分析關鍵詞」。我們期待這一系列關鍵詞,能成為大疫時代精神分析科普手冊。
—–
主辦單位
新冠肺炎防疫與治理之人文社會反思計畫總辦公室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
聯絡資訊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
Website: https://imhrc.web.nycu.edu.tw/
Email: imhrc@nycu.edu.tw